心语繁星
星空之下,聆听心灵的声音。寻觅属于你的星辰

星座判断人的性格的依据 人格学的玄学

发现这篇一直在草稿箱里没发表,有什么问题、需要添加的地方以后再说。

现在觉得,MBTI、九型人格、副型、三元互动(前两者主流,后两者像是辅助作用。可能还是MBTI商业化娱乐化做得好,我觉得九型人格理论更完备然后MBTI最火)这类人格类型学,被有些人认为是“伪科学”的原因,有可能是因为,它们具有玄学色彩。MBTI理论起源荣格是个“老神棍”,本就研究过玄学。

2014年3月,在美国旧金山召开了“荣格与中国”国际论坛。约翰·毕比与托马斯·科茨(TomasKirsch)是主要组织者。如同荣格,托马斯·科茨和约翰·毕比的思想,也深深受益于中国文化。在复旦大学的一次讲座中,托马斯·科茨说:“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与荣格分析心理学的最大区别,在于凡是荣格心理分析师,都懂得《易经》。”约翰·毕比也正是易经专家。我在《洗心岛之梦》中曾对他有这样的评价:“约翰·毕比喜欢《易经》,几近如痴如醉,64卦倒背如流,384爻默记于心,堪称《易经》高手。”如同荣格,约翰·毕比也是中国文化的信徒和忠实传播者。
——《类型与原型》推荐序《心识与心灵》

而九型人格……

《九型人格:了解自我、洞悉他人的秘诀》29

九型人格的起源:
九型人格相传源于中东地区,据说是二千多年前,印度苏菲教派的灵修课程,是口口相传的理论,但实际源自何时何地,已无从考究。(《》)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一位神秘主义和灵性的教师古尔捷耶夫将它传到欧洲,一直以秘密教学方式流传。直到六十年代,在智利公开举办一个灵性心理训练班,才掀开了九型人格这套学问的神秘面纱。
七十年代,九型人格正式传入美国,这一古老的智能既简单精确又深刻,它和现代的人格论述竟然不谋而合,引起广泛关注,1993年斯坦福大学率先正式开办这一课程。

光起源看着就有玄学色彩……

如此看来,这类理论会被人质疑、理解错误算是正常,因为玄学也常常被人质疑、理解错误。因此我有个看法是:想要真正参透这类人格类型学,你得拥有一定的玄学思想。

感觉跟星盘、八字、紫微这些命理学的东西有不同也有点相似,可能因为都是看人的,但是运用的是不同的工具,从不同的方向看的。

实际上很多研究这些人格类型学的人,都有接触过玄学。之前九芒星有个九型人格课程,讲师就提过八字、灵修。并且说过“人格是天生”(荣格似乎也是这样说的。人格是不可变的。MBTI、九型人格等人格分类理论皆为“人格”)这一概念,“有些像是中国古代的八字……”。当然这一概念“九型人格”百科就明文写着的(百科那段内容来自一本九型人格书)。很多人都不理解。甚至可能认为若是这样那就不科学……(荣格说过人格先天,如果真的追求科学的话应该好好研究这个流传的像简化星座一样的“科学理论”吧,怕是在追求符合常识和依附权威…)

去观察的话,很小的人就能看出人格特征了,且不会真正变化。不过人格是固定的,人不是。可以通过发展补足人格缺点。“维度”能变,健康层级能变。“生命的变数在于健康层级”。“性格决定命运”,这个“性格”或许不等同于“人格”。型号就那么多,总不可能命运都一样,有的好有的坏。更有决定性因素的是“健康层级”。

《九型人格:了解自我、洞悉他人的秘诀》35

近年来在婴儿成长以及大脑科学等方面的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人其性格上的根本差异有着生物学的基础。
——《九型人格的智慧》序言存在之光

反正人格绝对不是那种示例名人不会变、我随便变的东西。

不同语数外这类耳熟能详谁都能学(必须得学)、谁都不会怀疑的科目(虽然在网上见过一些迷惑行为…)。“玄学”不是谁都有底子能瞬间领悟的,这类学术我们总不可能每个人从小接触、有底子。而且见过网上有人阐述一些玄学内容,总能看见有人无法理解、理解错误、评论这不科学都是迷信云云,只能叹一句不是每个人都老天爷赏饭吃。

MBTI、九型人格这类肯定不是属于数学那种范围分明的,因为是关于人的学科,人可不是1或0的范围分明的,是有些混沌的。

见过很多人对其中某个理论可能会存在怀疑,就是可能信某个人格类型学,但却对另外一个保持怀疑,觉得有问题。我从来没这样过,可以说那些理论我全信,也许是因为他人的想法和切入点跟我不一样。

《道德经》中有这样两句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可以讲出来的道,并不是恒常的道理;可以用文辞去命名的,并不是永久的名称。所言之意就是言语具有局限性,无法完全表达道的含义,我们不要执念于所言所讲即为一定,万物都在变化,言不尽,道不明,要去感悟。

(就是这两句话也能衍生出很多解释,不仅某个事物概念本身言不尽,话语中也含有玄意……)

人格类型学(或任何事物?)的核心是一种混沌的东西,你可以用各种言语来描述它,但言语具有局限性,所说的话是在描述它,但也许并不是它的全部。拿字面代入、教条般对应,把局限的言语当成全部,没有感悟触及其本身,那就无法真正理解它。也许可以说是“道”和“术”的区别,观人有“道”和“术”,“术”较为僵化,需要记忆,而“道”,自己感悟。缺乏了“道”就可能总在事物表面徘徊,而深入不了事物本质。

一切人格类型描述实质上只是对这个事物的局部言语,它实质的存在需要感悟,或者言语是一座桥梁,借助这座桥梁我们可以触及事物的局部,它也许能帮助我们通往事物本身,但它不是事物本身。MBTI中类型最简练的描述莫过于他们的名字,那四个字母。

①外倾Extraversiovs.内倾Itroversio
②感觉Sesigvs.直觉iNtuitio
③思维Thikigvs.情感Feelig
④判断Judgigvs.感知Perceivig

还有它们的八维排序,Fe(外倾情感)/Fi(内倾情感)/Te(外倾思考)/Ti(内倾思考)/Ne(外倾直觉)/Ni(内倾直觉)/Se(外倾感觉)/Si(内倾感觉)。

但是,光看到这些字母是不能懂这些是什么东西的,还需要另外的段落字数来解释它们分别是什么,它们以一种极为浓缩的方式给一种东西命了名,然后这些东西还可以展开,说多少字都能继续展开。对他们简单的描述如果光停留在字母是无法参透其本身的,只能通过这段桥梁感悟到其实质。你看到它了,看到它投射出来的影子,但不代表你懂了。

你必须得争取看到它的全貌,感应到它真正的样子,那个往四周散发光的核心。虽然抓住核心了也未必知晓了全貌,但抓住核心了可以顺着核心向四面八方寻求。这个地点是最宽敞的。你抓住局部就可能只拥有局部,或者抓着皮毛不放,就这陷入了一个误区。待感应到它真正的样子。然后描述,它是怎样的。但言语的力量是匮乏的,往往你描述出来的没有你感应感悟到的详细。这时别人也得向你之前那般寻求,透过字面去感应,你在描述什么。言语具有局限性,它或许能成为通往事物本身的桥梁,但变不成事物本身。

再接着。

人格是固定的,但也许并不是稳固的,会变化,像是九型人格的健康层级,升华、恶化方向圈。再比如《易学人格学》的压力区变化(这个理论我也是信的,之后会说)。因此不存在一下从某个人格变成另一个人格,把人格当做状态。转人格是不存在的,或许混点其他人格的特征还有可能,就像九型人格里应该没有人完全符合某一人格的特征(“人格”框架是一种概念,人与这个框架相容,但不等于它本身),或多或少混点其他人格的,不然tirtype这个理论就可以废了。实际上这些理论都算是一种大概的框架,也许都不能代表你的核心。

人格固定的特点,有点像星盘八字,都是与生俱来设定好的,太阳月亮上升星座这些都是固定的,断不可能变化。某种意义上,这些人格类型学是跳脱于生辰,在玄学的基础上,组合的人格分类。说真的,太阳月亮上升星座这些难道不也是一种人格分类吗?只是侧重点不同,没有那些人格类型学那样的框架性。

(另外我觉得八维的释义似乎很像星盘单相解析。

比如星盘里的金水相位,金星代表艺术创意、美,水星代表思维、语言表达,会带来写作、唱歌这方面的天赋……也有说金水相位声音好听的…(然后也有说不一定声音好听,但也许说话会有一定安抚性,必然有软化和美的相加…)好像主要说的是金水合和金水六合这样的金水正相。因为有各个情况、例外的出现,倒像是“特质”的发散,而不是片面的形容……)

《易学人格学》同样也是这类人格分类学,它跟那些披着“现代科学”外壳的“玄学”不一样,它是一看就沾了玄学色彩的。“易学人格学”!觉得玄学迷信的人是不是一听这名字就觉得是迷信是不靠谱的(滑稽)?讲真的觉得玄学迷信的人也不该信MBTI,提什么荣格,荣格这个老神棍搞出来的东西有什么好信的?迷信的人搞出来的东西还能是科学的吗?(滑稽)

《易学人格学》这个理论我认为完善了MBTI理论,没有易学人格增添情商系统的MBTI是不完整的,是有缺陷的。很容易误判类型。《易学人格学》把原本的16个类型再细分成了64个类型,没有毛病,那些类型都是真实存在的,通过现实可以对应,各族各类型可以贴合MBTI。结合了《易学人格学》的MBTI才是完整的,加深了理解。

不过我所不赞成的是,作者似乎认为人格类型是可以变化的。并且说了哪个类型转化为哪个类型会比较好。实际上我认为“卦”也是转不了,连这种“情商”也是天生的。我也没发现过谁真正变了类型,如果谁这样说了那只是他自以为,他的本质框架没有改变。《易学人格学》也是那种固定的人格体系。也许我全信这些理论的原因是,我总是在粗枝大叶得找寻它的原点,其他我认为不合理的地方我都充耳不闻。我赞成这个理论体系,这个人格分类。而作者本人说的我觉得不合理的描述我简略扫过。他说的人格可以变化,我更倾向于理解为:向某个人格出发,改善原人格的缺点,吸取其他人格的特质(优点),弥补原先不平衡的地方。而改变自己原来的人格变成另一个人格类型绝对不可能。一棵小树只会长成一棵大树,不可能长出翅膀来。你再想变成别人,也只能成为你自己。你不能因为觉得他人比你好便想变成他人,你只能变成更好的自己。实际上人人可能都一样,总是关注自己的不足,从而羡慕他人。实际上他人也未必是满足的,他人也可能在羡慕另外的人。更何况,还可能有人会羡慕你,想成为你那样……

回到《易学人格学》本身,就跟很多MBTI人格介绍一样,作者也是在用他的言语在对类型介绍。但言语具有局限性,理论的本质是要感悟出来的……

(大致框架正确有些细微错误无伤大雅(不能因为各别错误就否定全部,同时也别总体错的离谱但因为“细微的正确”而认为正确无误),姜祖桐对他的书也会修改。而荣格已经不在世了,无法补全他的理论。不过就算有纰漏的可能性,也不是要随意怀疑不信任,肯定是合理怀疑。他的话具有权威性,但身为一个人他也可能有错误。亚里士多德还“全是错”呢。

荣格和姜祖桐都是Ni主导者,荣格对功能的阐述主要是一种意象,姜祖桐更多的“理论结构性”,但对人也就是判型的时候可能有点(理解)不到位的地方。《易学人格学》书里希特勒被判为【垢】,那就是ISFJ,但他很明显是个Ni主导者。三岛由纪夫他觉得是现实理智内禀,也就是ST,看过他的书就能发现他很NF,他也是个Ni主导者。荣格认为弗洛伊德是内倾情感型,如果是说Fi主导,这我也不大认同,弗洛伊德的类型我觉得大概只会在ISTJ和INTP之中。倒不是说理论有纰漏,判型不单单是理论的事,还有对人的理解。有的NTJ理论文写得不错,但是判型可能有点问题,大概是善于运用理论的意象,却不够理解具体的人(还有《易学人格学》里说牛顿“晚年致力于神学研究,虔诚地相信上帝,提出了‘上帝的第一推动力’谬论”、“晚年迎合教会,崇拜上帝”,但好像牛顿本来就信上帝……历史真相:牛顿晚年才信仰上帝吗?)。

荣格说自己是思考型,因为他常常思考……他那里说的话有点怪,我不确定是不是说自己是T类型。但如果仅仅因为荣格说自己是“思考型”便咬定明显是INFJ的荣格是INTP啥的,因为他是这么说的所以我们这些外行说的都没用,我就觉得是权威绑架。就像哪个数学家算算式写了个1+1=3,外行们说他算错了,别人:“你们有什么资格说他错了?”只是数学算式可以得出清晰结果,但是人格学很混沌(可以肯定的是有些东西不是换个思路都能成立的,仅在个人角度是“成立”的,在个人角度“自洽”的东西都是“正确”,因此就算再荒谬也有人觉得非常正确。有很多东西可以欣赏思路,比如哲学,并不是非得一个是正确,另外的是错的。也有确切答案的,比如“永恒公理”、数学题。判型的时候也是在做题,但是没有人批改,没有象征绝对权威的东西能宣称,你信不信要问你的心。人格学混沌“向内”(还比较民科。就像明明是数学题却搞得像在搞哲学,百家争鸣),而物理可以在外界实践证明给出不可置疑的答案。我说我抵达了答案,但你不信,于是爆发了争端)。如果说数学家主要是运用数学,而荣格是创造了一个理论。但是我要说,是他创造的也不是他创造的。MBTI是一种“客观存在”,就像万有引力,没被发现时它其实就存在了,只是还没人用理论学术的方式来阐述它。

另外约翰·毕比的《类型与原型》,我认为能帮助近一步了解MBTI,能解答很多关于八维位置的问题,免得有人还持有“第四功能最低”之类的观点。虽然对于他的一些判型不太认同,比如说荣格是内倾直觉优势,外倾思维辅助的类型,也就是INTJ。荣格是内倾直觉优势我是赞成的,但不赞成他是外倾思维辅助。如果荣格是INTJ他的写的书就不会那么混乱、矛盾(书中自己指出了“尽管后来伊萨贝尔·布里格斯·迈尔斯(IsabelBriggsMyers)在荣格冗长且经常充满矛盾的书中能找到一些独立的句子”,这点不止叙述一次,好像是两次)。也许是把这点归类于内倾直觉的非理性,而弗洛伊德的“理性”他或许偏向于是因为理性功能主导(他同意荣格觉得弗洛伊德是内倾情感型的看法)。

“荣格在主张存在一个意识性的非理性自我的同时(如直觉型),牺牲了自己作为弗洛伊德心理学照料者的角色,正是由于这个角色,弗洛伊德才选他做“皇储”,而他因此也被弗洛伊德指责为背弃了科学的无意识研究,对于弗洛伊德而言,对无意识的研究只能通过一种理性的辩证方法来实现。”

或许将荣格与弗洛伊德的对抗定义为非理性主导跟理性主导的矛盾。然而我认为弗洛伊德是T类型,他拥有比T功能似乎不太好的荣格更好的表达能力,文字棱角分明(F的文字更模糊,有很多信息从而难求概念上的清晰。Fi更是话中有话)。他的《梦的解析》中有许多案例,荣格的书中的案例叙述带来的内倾直觉的飘浮感,弗洛伊德似乎表现出了不少内倾感觉,更实。如果说荣格的文字让人感觉虚无缥缈的话,弗洛伊德的听来让人觉得琐碎乏味x

我认为他的类型偏向ISTJ或者INTP,对于荣格内倾直觉的排斥,这两个类型未尝不可,Si本就跟Ni远,Ti追求精确定义,不喜欢模糊的东西,Ni这种玄功能自然不清晰分明。如果说因为弗洛伊德取名负面不符合Ti的合适定义、应该是Ti在阴面为真的话,那他可能是ISTJ。实际上很多人都是这样认为的。

(以下内容不那么较真,只是我一开始看的时候的想法)

他里面屡次提到迪士尼的《美女与野兽》例子,来举例功能原型,或许他只是原型定义而不是说这些人物的原型,一会儿说加斯顿是外倾情感一会儿说是外倾思维。但对于人物判型,我认为那样说是不合适的,最主要加斯顿是明显的ESTP(或者我印象里《美女与野兽》并非迪士尼那版?),对英雄功能Se优越,外倾情感只是第三功能。

“通过迪斯尼版《美女与野兽》,我看到野兽角色的类型——外倾情感,被困在恶魔的外表之下照顾美女。而美女是内倾情感,就像《卡萨布兰卡》中的伊尔萨和里克一样,他们相互处在对方的阴影面上。(故事中相对不引人注意的英雄角色——加斯顿,表现的是外倾情感,他总是为所有人着想但却对他人的情感视而不见。)但是如果野兽是美女的阴影,那么她去野兽的城堡,不仅仅是为拯救父亲,同样也是与另一侧的情感进行交易。出于感激之情,被施魔不能去爱的野兽,却爱上了美女,他们两个的生命也得到转化。”
“在这个电影中,加斯顿——名誉扫地的自我形象,展现的是膨胀的外倾思考,美女是内倾情感的阿尼玛,野兽是外倾情感的恶魔人格。”
“依照众多好莱坞电影的惯例,迪士尼工作室把这个故事改编为一个年轻的女性同时抓住两个男性竞争对手的心,一个是加斯顿——当地的恶霸,另一个是野兽——被施魔法的王子。自我膨胀的加斯顿把自己大量的意愿施加到别人身上,美女离开了他,转向野兽。野兽代表的是看似无可救药的性格障碍,包含性格的丑陋部分、自恋般的狂暴和浓烈的人类情感。美女自信又脆弱,离开集体开始自己的自性化追寻之旅,是整合性的最适合表现;野兽兼具善良和残暴,是性格的无与伦比的体现。茶壶支配着他们走到一起这一故事,暗示了这是一个发生在下午四点的故事,是一个有关中年的故事”——129
“美女代表在我们身上所有要去重视的东西,优美的自体清楚什么是适合自己的,虽然很怪异,但是选择去接纳野兽与她的自体相符。我把她从加斯顿转向野兽理解为灵魂已经准备好去重视与我们最可耻的性格障碍有关的意识,从而超越自我的野心,促进自我发展,古根比尔将与性格障碍有关的意识称为瘫痪的性欲。野兽被王子替代对于很多人来说,是迈向集体情感之后的一次退行。”——130

对于他说野兽是外倾情感、美女是内倾情感,我的意见正相反。“野兽兼具善良和残暴”,内倾情感我想《心理类型》里应该有描述其自我自负排斥客体的一面,但因为是情感功能仍然有着同理心,并且很深,虽然没有外倾情感那么关注客体。外倾情感女性会认为那个“相匹配”的男性是她所爱的人,对于美女来说浅薄的加斯顿是不匹配的(电影里美女对加斯顿的嘲讽,我感觉更倾向加斯顿的形象,而非自我感受x)。我不认为只有内倾情感型会毅然出走主动选择(有些是优柔寡断委屈自我,表示自己在迎合人际中委屈自己未必是Fe,Fi才那么关注自己的内心,察觉到这违背自己内心理念而产生不快),对于J倾向的外倾情感也许能比内倾情感更果敢。

除却有些地方(有也难免,对于前人的书要去其糟粕),我认为他呈现的理论还可以,可以肯定的说这方面知识我是缺乏的(实际现在也还没看完,但差不多了)。即便我认为我在判型上精准度不算太低,但在解释陈述上不够全面。不仅是我的语言组织能力低下只记得感觉遇人只会阿巴阿巴,这方面是“权威认证理论验证”,有着系统性的陈述,对于八维许多人产生分歧,但陈述的时候带上定义来源就会“稳定”许多。虽然可以根据内心感觉来陈述,但如果原话的话会更省事点。对于一些人来说,理解错误理论,理解不了抽象的表达,于是解构原书是最省事的。全用“自己的话”自由表达还太跳了,不少人那是门也没入。当然,这也是为了自己更加专业以及系统的解释。自己胡乱表达混乱的话理所当然他人该理解也许也是种自我中心吧。

在现实中能得到验证的就是事实,是符合“规律”的。而不是纸上谈兵搞出的空架子。就像结合易学人格学的MBTI我发现与现实中的人是能对应的(如果发现对应不上不能用我这个实用主义者扔得比谁都快x),另外就是所推出的八维功能,与传统MBTI功能一概而论不同的同MBTI不同情商的第三功能也在各“卦”上有所体现(也许都是八维,但体系有差别)。“相由心生”也是客观存在的,按这个统一的标准(事物相互联系,融会贯通),功能也能体现到长相上。我以前的文章稍微提到过:

至于易学圈的人如今普遍质疑易学人格与MBTI对应的事……我觉得,很可能是因为一开始就没认证是对应的。一开始只是没有怀疑,理论在这里,大家都信,就这样信了。到后来有怀疑声了,有人质疑,便质疑了。我理解了某个玄学体系,也就再没怀疑过玄学,因为事实已经展现在我的面前。它是真实的,我体会到了它的真实。现在我如果说玄学是假的……比如,说占星是假的,是迷信,那就是蒙住自己的眼睛在胡说八道。顶多我技术不佳,无法掌握好技术,但这项玄学理论技术,它是真实的。就像运用不好算式,算不出数学题,便说数学是假的。谁会看不懂教科书便质疑这是假的?

估计无论是心理学权威还是知乎氛围,都有些Si,Ni风格不是主流。不过是不是主流都无法泯灭一件事物的价值。赞同的人多不代表那就是正确的,只能说明有那么些人赞同。


玄学与人格判定

列出依据判定人格接近于依据人行为评判;

感觉直觉判定人格接近于依据人面相评判。

我不会看人的时候,总会到他人做出类似行为才能真正认识到,总体上是一种无法辨别判定的模糊状态。直到后来接触面相,才会了识人。只是面相识人也有深有浅,就像初等数学和高等数学都是数学。那时候我看的一篇文章似乎说,真正面相的大师看你一眼能看见你身上的“气”,能看出你的过去经历(大意)。我没有见过,只是想,也许吧。

可惜不管是依据还是直觉判定内在都得有一种“内在架构”支持,不是凭空臆造的。只是一个条理清晰点,一个混沌些。如果没有看过正规面相的书(靠谱些的文字。这里推荐《冰鉴》,比起局部相的描述更倾向“气”、“风度”。但是能不能理解正确又是另一回事,我以前在27星宿吧看到关于《冰鉴》的面相贴,但是现在找不到了),而是听一些道听途说(也就是不是很懂相学的平常老百姓的江湖流言),可能无法接触真正的相学。此时接触的可能是“迷信”。也就很难领悟真正的相学。不会相学的人“以貌取人”出纰漏也是正常的。说“感觉直觉”可能不一定让人信服(因为我也不信很多人的“感觉直觉”…),虽然说我的一些答案是“感觉直觉”或者是根据少量条件直接快速得出的,但第一程度希望我得出的答案有人能通过结果理解推溯(这样我就不用特地解释了…)…如果实在没有这样的人的话,我还是努力练习表达……(即便是在我不太会八维、没有看过《心理类型》了解其所阐述的八维意思的时候(但不一定不能“意会”判型),我就认为我大致能判出来。我自认是《思想录》中的敏感性精神,有些人批评我这种行为就像考试只写答案没有理由是没有分的。于是我只好根据一眼洞见结果编理由()但少了一些信息会减少解读的方向,可能会有所偏差。我去看了《类型与原型》也有这方面原因)

可能有点像帕斯卡尔的《思想录》里提到的“敏感性精神”和“几何性精神”,帕斯卡尔或许兼有理性和想象力,用理性来批判理性,指出理性的局限性。如果是文中极端的几何学精神,或许是跳不出去的。帕斯卡尔或许是在中间像桥梁一样介绍了敏感性精神和几何性精神。一种能够敏锐地、深刻地钻研种种原则的结论,另一种则能够理解大量的原则而从不混淆。这两种精神有点对立,不一定那么容易相互理解。敏感性精神感知到的几何学精神感知不到,必须要逻辑推理。而敏感性精神既然习惯于从少量条件一眼洞见,就不习惯于进行枯燥的逻辑推理。“习惯于依据感觉进行判断的人,对于推理的东西毫不理解,因为他们想一眼就能钻透而不习惯于探索种种原则。反之,那些习惯于依据原则进行推论的人则对于感觉的东西也毫不理解,他们在那里面探索原则,却不能一眼看出。”当然人未必就一定是几何学精神或敏感性精神,还可能是谬误的精神。

(虽然说学习人格学是业余爱好,但同时也想用于实践。学会识人和理解人。即便没有什么人可以进行有效交流,我也想留下印记,也许能让谁挖掘出可用之处吧。怎么说呢?错误会有是正常的,亚里士多德还全是错呢。只是蠢人只会在破瓦和钻石混杂的沙堆里专挑破瓦,而发现不了更有价值更能给自己带来帮助的东西。捡垃圾也就算了还非要让人听见,展现自己上等人的素质。给他人带来不了价值把精力全放在“挑错”上。直接说“错了”是非常轻松的事,然后又提不出有价值的建设性意见,无效评论。肯定不止一两个正儿八经写东西的人看这种人不爽,人家没说自己完全正确,也没说接受不了反对意见。或者说有这种自觉的正确率完全有可能在很多人之上了(因为在找寻“真相”)。然后来个一看好像心理不大健康也没啥素质的人直接上来出言不逊,表示你全错、胡扯……除了让人不爽展现你这个人的素质没有任何价值(还有就是创造冲突矛盾的“分裂”世界,给予外界的外界也会返还给你,以此让自己活在戾气、“分裂”状态中)。或者这个人根本就是耗损自己与他人毫无价值的人,被拉进黑名单的首选。哦对了,有时候语言描述会错意是想得太简单,字面意解读,僵化代入。应深入到具体情况,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语言具有局限性,抵不过“意”)。希望大家都不是二极管思维。我这里说的是写得“负责”而有人“不负责”的情况。不过不管怎么样直接留一句“一派胡言”这样的话,都是没有价值的垃圾评论(有些情况看得不那么难受,那就是对方真的是一派胡言,“用魔法打败魔法”。但还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的人可能没有这个分析能力。有的大聪明听到别人说的不是自己想听的话、不符合自己的脑内幻想,给别人扣个帽子,要“用魔法打败魔法”,实际上别人没犯,它犯了。有的人可能没有认知真实情况的能力。可能这叫“用邪术打败魔法”。如果有人觉得我说的就是胡说八道那我只能奉还你一句msl,不能正常讲话的人那就不讲)。就算对方错了,这样的话也没有说出到底哪里错了、促进对方改错,只会因被攻击感到不爽。很可能说出这样的话只是“不满我的心意”、“通过攻击贬低他人自我满足”(可以看出这样的人心理状况如何)……“因为跟我的认知不同所以坚决抵制”(甚至没有理由,没有深入“思考”就是本能得反对,或者这样的人根本就做不到全方面深入的“思考”,说什么怎么解释都是过激,分裂矛盾状态),这样的“分裂”情况在《太傻天书》里有提及(我之前的“思考”打了引号,《太傻天书》里面说大脑是个接收器,净化了能接收到“太傻”给你的信息,而不是大脑病毒给你的。你以为你在“思考”,其实你大脑这个接收器在接受“大脑病毒”的信息),大脑病毒作祟,远离“合一”,失去内心的安宁。“攻击”、“破口大骂”把内心的恐惧投射到外界,让他人感受到低频能量。在社会准则中也不是什么有礼貌的行为。因此是“心理不大健康也没啥素质”。

健康的人不会折磨他人,往往是那些曾受折磨的人转而成为折磨他人者。
——卡尔·荣格

另外有个情况就是,举个例子:一个三角尺断了,丢失了它的锐角,只剩下钝角和直角,难道得不出它原来的锐角是多少度吗?这种东西很难推吗?非要特地挑出来让人补充?

莫非个个都是无法近一步深入思考只会怀疑等着别人嚼碎了给你喂的巨婴?)

同时,根据行为判断也有深浅,表浅行为不能总结一个人。是行为本质和人格类型本质(关键点)的扣环。是眼力,仍是内在的感知力。观人不是1+1的数学,就是需要“内在感受”。

“意会”对应就像看书上对类型的描述,然后再看人,“感觉”完全对应呢,因此这样判。如果理解正确,对类型的“意”和对人的“意”贴合,如此判断出来。为什么他是这个类型?他跟书上写得一模一样你看看书!意的对应往往很快速,过程中可能并没有转化为详细解释的过程。


《易学人格学》-绪论易学公理及其应用

才发现我讲的东西好像《易学人格学》一开始就有提及(没好好看…)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心语繁星 » 星座判断人的性格的依据 人格学的玄学